top of page
搜尋

家長該如何緩解手足衝突和增加手足情誼?

手足是孩子們彼此最自然的玩伴。研究發現,手足關係之間的互動,直接影響孩子們在日常生活中社交、情緒、和認知發展的能力,像是解決問題、換位思考和情感理解的能力 (McHale et al., 2012)。因此,培養好的手足情誼至關重要。


以下這裡有一些實用技巧可以使用。


小寶出生時,以小寶名義送禮物給大寶。


我記得我家妹妹出生時,我用妹妹的名義送了一隻泰迪熊玩偶給姊姊。當時的姊姊非常開心,一直和妹妹道謝她帶了一個禮物來,也讓姐姐對妹妹建立好的第一印象,直到現在,這個貼心的舉動仍讓大寶印象深刻。 


對大寶更好。


小寶出生後,需要父母大量的照顧,一不小心可能就會忽略大寶的需求,而讓大寶感受到失去爸媽的不安,覺得弟妹的出現會分割掉父母對他的愛和關注。為了避免這樣的事情發生,爸媽需要刻意地讓自己記得要把對二寶的好,加倍地給大寶,例如,讚美妹妹的同時,也要記得讚美姐姐;擁抱妹妹時,也要記得擁抱姐姐。若大寶感受到來自爸媽滿滿的愛,他才有更多的能量去愛他的手足。


給予每個孩子高品質的獨處時光。


爸媽可以固定安排與每個孩子有單獨相處的時間,例如,趁二寶洗澡時,與大寶聊聊他今天在學校發生的事。讓孩子感受到在這段時間內,你對他百分百的關注,你與他有頻繁的眼神交流,和共同專注在一件事情上,哪怕這樣的時光只有短暫的幾分鐘,都能讓孩子感受到你對他的關愛。或是創造一個與每個孩子單獨的小祕密,例如,你偷偷在他的衣服口袋裡放了一張他最愛的卡通人物貼紙,而這個祕密只有你和他知道,讓他們知道你是非常愛他的,而且這份愛是獨一的,讓孩子感受到非常充足的安全感。



增加手足間頻繁肢體互動的機會


簡單良好的肢體互動,像是擁抱、牽手、拍肩、擊掌等,帶來的能量是非常大的。這類非語言的溝通其實傳遞了大量的訊息,也比語言本身更具影響力。手足間有良好的肢體互動關係,可以培養更佳的默契,也能增進對彼此的理解和信任。


例如,在我們家,我創造了一個每天固定時間互相擁抱的習慣,稱為早安抱抱。每天早晨一起床,就讓手足互相擁抱彼此,再和爸媽擁抱一輪。但手足與爸媽擁抱的順序不須固定,免得造成比較。擁抱能幫助孩子們穩定情緒,增加對彼此之間的信任感和情感連結。其它的例子包括像是過馬路時,讓大寶主動牽著二寶的手、或是讓姊妹在很小的時候,一起練習幫對方洗澡等,都是能增加彼此肢體互動機會的方式。


捕捉並記錄手足間的甜蜜回憶 


拍下手足甜蜜相處時的照片,並將照片洗出來,讓孩子隨時想看都看得到,增加正向相處經驗的曝光度,加深他們對彼此關愛的記憶點。


分享手足對自己好的事。


試著讓手足們在睡前分享一件今天彼此對自己好的事。透過說出來的分享交流,除了能增進語言表達能力之外,也能引發手足去思考哪些點可能是對方對自己好,但沒有被注意到的,哪怕只是對方的一個小動作,也是值得被提出來並感謝的。


若二寶還小,還不太了解情況和表達時,父母可以先代替二寶告訴大寶,二寶為大寶做的好的事情。例如:「這個玩具是妹妹分享給你的」,當我這麼說時,姊姊會主動和妹妹說聲謝謝!「妹妹很期待來接姊姊下課而捨不得睡午覺」,姐姐聽了也會主動跟妹妹說聲謝謝!讓他們有機會注意到對方為自己做的事,以及聽到自己對對方的感謝,營造愛的循環。


引導不同手足找出自己的獨特價值,並肯定自我


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父母不應該以比較的眼光看待手足,也不要將對孩子的愛,建立在日常或課業表現好壞的條件之上,以避免萌發孩子們競爭更多來自父母關愛的敵意,這麼做的同時,可能也會讓表現較差的一方自信心受挫,而影響長遠的性格養成。


每個孩子的年齡不同,也都有各自的獨特性。父母能積極去做的是,觀察並引導他們看見彼此的優點,找到每個手足自我獨特的價值,並加以肯定。善待和珍視孩子們獨有的特點,能讓手足更加了解彼此的長處,相互學習成長,並發展日後的合作關係。 


將手足衝突,化為同理心演練的實戰場


衝突,在所難免,哪對兄弟姊妹沒有吵過架、搶過玩具、或食物?重要的是,衝突過後的處理方式。手足要能和諧相處,培養同理心的能力是很重要的。研究指出,成年後有好的同理心能力和兒童早期經驗有好的手足情誼品質高度相關 (Gungordu & Hernandez-Reif, 2022)。


同理心的養成,從父母同理孩子的心境開始。當孩子遇到衝突時,父母能幫助孩子們述說他的內在感受和需求給他聽,讓小孩感受到被愛、被理解、被同理、和被接納,而彌平他們的不安全感和忌妒的心。這樣的正向經驗,能讓他們學習如何好好表達自己的情緒,並同理對方的感受,讓每次的衝突成為同理心的練習題。透過一次又一次溝通表達、協商、和磨合的練習機會,讓孩子們找到彼此都能接受的規則來解決問題,讓手足衝突走向深厚的手足情誼。 


除了手足的互動經驗之外,透過同理同心桌遊裡許多常見的假設衝突情境,也能增進孩子們的情商和同理能力。父母透過陪玩,也能更加了解孩子們看待事情的視角和可能面臨到的挑戰,但同時間,您也會發現孩子們是有同理他人的潛力,在下次面對手足衝突時,相信經過大量練習衝突情境題的孩子們,能更有經驗地發展出一套專屬於他們之間適當的應對模式。


希望在日常家庭生活中實施這些做法,能有助於您培養和諧且互相支持的手足關係,並使您的孩子終身受益。


與我們一起分享您在培養手足關係方面的經驗和建議。請在下方留言,或參加我們即將舉辦的「兒童同理心工作坊」。讓我們共同創建一個互相支持的社群!

 




作者介紹


Abby S. 土生土長的台灣人,畢業於台灣大學心理學系,台灣大學臨床心理學研究所碩士,在台取得臨床心理師執照後,與先生旅居美國生活。現居住波士頓劍橋。


雙寶媽,有兩個可愛的寶貝女兒。在成為母親之後,更加關注育兒和教養議題,也實地體驗到台美兩地兒童教育文化的大不同。期待在育兒這條漫漫長路上,與您相互分享交流,共同學習成長。

 


 


參考資料


1. McHale, S. M., Updegraff, K. A., & Whiteman, S. D. (2012). Sibling relationships and influences in childhood and adolescence.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 74(5), 913–930.

 

2. Gungordu, N., & Hernandez-Reif, M. (2022). Sibling relationship dynamics relate to young adults’ empathic responding. Journal of Family Studies, 28(2), 785-799.

Comments


bottom of page